2015.3.11 星期三(1/3)
作品:《高三日》一
凌晨5:50还不到,学生们就已经全数到齐。
冬天仿佛一剂强烈的镇定剂,活泼的人变得沉静,沉静的人更加沉静。
教室因为要作考场所以里面还只剩三十张课桌,大多数人都是两两凑成一桌,虽然便于聊天,但却没有几个人聊天。
压力不是来自考试,而是由考试决定的成绩。
人们畏惧真实,是因为真实需要代价。
努力未必能换来好的成绩,但一定能换来心安理得。
第一场是语文,他们大都在背诵作文的凤头集锦、名人事迹,也有的在背文言文和古诗。
考试考什么,他们就需要会什么。
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不需要美德。
何小天旁边是王文强,王文强也是在背凤头集锦:“‘一是忍耐,二是坚持,三是不放弃。’这句子不错,写到作文里肯定好。”
何小天道:“你看点小说肯定比这个还好。”
王文强道:“我知道,我的意思是写作文的话还是这个好。”
何小天道:“也许吧。”
王文强道:“你觉得春晚李宇春唱的那首歌好不好听?”
何小天道:“一般吧,光顾着看特效去了。”
王文强道:“我觉得很好听——‘江河入海奔,万物为谁春,明月照不尽离别人。’这歌词写到作文里肯定加分。”
何小天道:“这歌词好像是郭敬明写的。”
王文强道:“那我回家就把它删了。”
何小天道:“为什么?”
王文强道:“喜欢一个人就要和他讨厌的人对着干,你懂吧?”
二
语文考试8:00开考,7:55分监考老师就发了卷子,并且嘱咐道:“先不要答题,等8:00哨响再答题,我们要严格的按照高考程序进行。”
学生们都点头表示同意,然后低头开始答题。
他们果然把一模当作了高考,这哪是5分钟,这分明就是他们的后半辈子。
只是对于语文来说五分钟还是可有可无的。
何小天只用一个小时就做完了所有的题,只剩了一篇看不懂的作文图画材料。
一个男人在雨中撑着伞给一朵花浇水。
何小天看到心烦,毫无头绪,除了“多此一举”之外他实在想不出别的词来,一直憋的浑身燥热,毛衣贴在身上痒的他抓耳挠腮,只想随便歌颂点什么,但组织并不给他机会。
唱颂歌也是有门槛的。
《多此一举》
看到这幅画,我最先想起的是中国的教育体制,控制你的天性,然后浇给你什么,你就要收下什么。
也许天性猛于虎,也许他们是对的。
一把雨伞,垄断了每一种不同的思想,以及人世间的亿万种可能。
所以花不是花,是属于体制的一幅画。
所以人不是人,是符合体制要求的一颗螺丝。
不能否认,也不能反抗。
假使人们尚有淋雨的天性,就不该将多此一举也赋予含义。
所以水壶里浇出的又是什么水呢?
故作高深,阳奉阴违,道貌岸然。
所以无论多么傻逼的一个人,一旦成为高高在上,他就会成为一个特别的人。
只要身份特别,行为就特别。
他们把一个个应当自由生长的人,培育成了一个个谎话连篇的人尽其才、物尽其用,并且还要用分数衡量他们说谎话的水准,教他们学会用一切华美的词藻,来形容这世上的一切虚假和不堪。
因为只要语言优美动听,黑的就是白的,坏的就是好的。
他们管聪明人叫深谋远虑,蠢人叫大智若愚。
他们要美化这个世界,穷尽其词。
他们是接受培育的年轻一代的粉刷匠。
他们也是一朵朵无力承受一切风吹雨打的花,他们在培育中退化,因此不得不依附于体制,既没有选择的权利,也没有抗争的能力。
他们不知道自己本来的样子,也不知道天空本来的样子。
他们眼中的世界只有一把雨伞的大小。
他们接受从壶里倒出的水,就以为这是自然而然的,就像世界上本就没有雨一样,就像1+1自然等于2一样,就像人应当牺牲个人利益一样。当然,后者很失败。
他们只能喝壶里的水,所以壶有多大,世界就有多大。
就像被垄断的知识,就像被垄断的思想。
人应当自由而有所选择,但是他们的价值要被一套固化的标准衡量。
他们无力改变现状。
无力,更无知。
人们说90后是垮掉的一代,可这样的环境,这样的教育,凭什么不垮呢?
就因为年轻?
三
语文结束之后的一个多小时是生物自习。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高三日 最新章节2015.3.11 星期三,网址:https://www.88gp.org/399/399224/158.html